9月17日,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在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举行。作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本次会议汇聚政企社学多方力量,系统复盘五年实践成果,为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标志着深圳垃圾分类工作迈入新阶段。
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主办。会上发布的深圳首部垃圾分类白皮书,由市环境卫生协会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专业力量编制,凝聚多部门、多领域实践数据与智慧。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欢现场解读核心内容,市分类中心负责人同步介绍"十五五"展望及《条例》修订进展。
据介绍,《条例》实施五年来,深圳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资源化利用率达87.8%,年均碳减排约487万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量较五年前分别增长57.3%和281.7%,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资源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程分类体系构建成果突出——前端建成约2.1万个集中投放点、1.3万个废旧织物回收箱;中端形成全域可回收物三级回收网络,"深i回收"品牌深入人心;末端焚烧、厨余处理设施完备,满足"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需求,形成闭环管理格局。
通过创建2700所"蒲公英校园"、培养400余名市级讲师,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5%、参与率超96.5%。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10余项法规标准出台,碳普惠交易机制创新落地,形成社会激励与执法保障并举的长效机制。市民环保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分类习惯逐步养成。
在专题研讨环节,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建议建设现代化回收利用体系,补齐设施短板;北京大学徐期勇副教授强调深化"人"的文明建设。政企及基层代表从技术创新、基层赋能等角度提出建议。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守正创新",延续成功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研讨会现场举行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揭牌仪式。该馆依托资源化利用环境园打造,通过智能沙盘、实景系统等场景化设计,展现垃圾"变废为宝"过程。目前深圳已建成25个垃圾分类科普馆,新馆启用进一步扩展宣教覆盖面,成为成果展示与理念传播新阵地。
深圳将以首部白皮书为蓝本,持续深化协同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为全国提供更多"深圳经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育是城市的活力,旅游是城市的窗口。站在“十五五”的门槛前,如何让文体旅产业更好地赋能城市发展、滋养市民生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10月17日,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有关负...【详细】
10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运龙主持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会议决定,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将于本月底召开。主任会议建议,常委会会议将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决定草案,以更好支...【详细】
截至2024年底,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超万亿;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出口实现“32连冠”;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