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邮轮母港开港至今共接待游客3308万人次,图为“太平洋世界”号邮轮抵深。
初秋的蛇口邮轮母港,汽笛声与5G信号一起掠过海面;20公里外的深圳交易集团总部大楼,一单渔业碳汇交易经过多轮激烈竞投落锤定音;200公里外,南海东部油田的大国重器“海葵一号”,火炬臂顶燃起的熊熊火焰成为万顷碧波上的又一轮朝阳……
深圳加强资源统筹,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截至目前,深圳已集聚涉海市场主体11万家,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5409亿元,占全深圳GDP比重14.7%。
从深海到餐桌、从码头到云端,深圳以有限的2030平方公里海域,走出一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蓝色新赛道。
海洋工业:全链贯通 科技驱动的深蓝跨越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海洋工业是海洋产业“定盘星”。
向海图强,深圳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海洋油气业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稳产2000万吨以上,已建成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和中国南方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
“油”的故事并未停留在产量数字里。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实现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以及惠州19-6亿吨级油田的发现,意味着深圳攻克了埋深超4500米的超深层勘探技术难题……“一桶油”,串起了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深地深海等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水下。
深圳企业潜行创新研发的一款最大下潜深度350米、最大作业半径400米的水下机器人——“潜鲛X100”入选2025年深圳市第一批次应用场景能力清单。这款被开发者称为“划时代产品”的机器人,专为复杂水域和乱流环境打造,有效拓宽深海资源开发的探索边界。“我们研发的这款水下机器人搭载机械臂、灵巧手、声呐、传感器等高端智能配件,依然能够保持高航速,践行了‘科技向海’的落地实践。”潜行创新副总裁张莹说。
“潜鲛X100”仅仅是深圳水下机器人产业的一个侧面。深圳集聚中海辉固、潜行创新、鳍源科技等一批优势企业,水下机器人企业拥有专利数位居全国第一。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深圳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与产业根基。
朗诚科技、耐特恩等企业在海洋传感器领域持续突破,推出营养盐分析仪、水下动态监测传感器等一系列国产化产品,为海洋环境监测与工程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航天东方红、航天宏图等企业则在海洋遥感卫星领域构建起全链条产业能力,“海洋一号”卫星星座与PIE系列软件(国内首个遥感与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的研发应用,让海洋观测与数据服务迈入国产化新阶段。赤湾通信专注于海陆空一体化全产业链覆盖的通信业务,其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三代海事通信系统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船载终端和岸基基站样机,能为船舶提供风险预警、信息交互和大数据服务。震兑工业作为国内首家可面向所有船型提供全谱系智能产品的涉海智能公司,助力深圳首艘纯电智能拖轮交付入列,并推动“水水自主物流”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相关产业。
“硬装备”向上游挺进,“软科技”向下游延伸。
深圳用好海洋这个“蓝色药库”,拥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253家,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中40%集聚在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步建成,一批相关创新载体逐渐建成,4款海洋创新药在研,深圳海王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HW130注射液已完成1期临床试验,并取得1期临床研究报告。
从上游的“一桶油”,到下游的“一粒药”,深圳海洋工业不断壮大船舶、海工装备、涉海设备、涉海材料等海洋制造业,尤其积极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游艇、无人船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水上运动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已经逐步完成从资源依赖到科技驱动的蝶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服务业:5G满格 “三湾一洋”的智慧联通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新一代信息技术一直是深圳的优势所在。如何把这一优势向海面延伸?深圳的答案是,建起一个“5G+卫星”的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体系。
深圳推动三大运营商适度超前布局海上通信通讯设施,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超900个,初步实现近岸25公里海域4G/5G网络全覆盖,支撑深圳海洋信息服务业高速实现增长。同时,深圳引导华为、腾讯等科技龙头企业向海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观测预报、港航、油田、现代渔业、新能源等海洋场景的应用。
网络通了,消费场景随之升级。
深圳深度挖掘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伶仃洋“三湾一洋”的无限潜力,推出一批邮轮游、游艇游、海上游产品。
深圳接待邮轮航次数量位居全国第四;蛇口邮轮母港开港至今共接待游客3308万人次;湾区一日游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中国杯帆船赛、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高水平赛事已直接带动消费总量超10亿元;深圳海事局登记游艇超过1000艘,成为全国第二个“千艇之城”。
如果说游艇经济激活了海面的活力,那么展会经济则让全球资源在深圳交汇。
2025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阿根廷、摩洛哥等20个国家及地区优质展商携水产品亮相,吸引全球目光聚焦现代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深圳加速建设创造型现代渔业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加快培育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经营服务业,全市海洋技术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信息服务业企业超过500家。海洋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经济蓬勃向上的新蓝海。
海洋渔业:耕海牧渔 有限海域的无限纵深
在这条蓝色新赛道上高质量发展的还有渔业。深圳以占全省不到千分之五的海域面积,创造出了百亿级的经济产值,从捕捞到养殖,从育种到交易,深圳用数字化、资本化、平台化的思维,拓展海洋的无限纵深,把传统渔业升级为一条可复制的“深蓝产业链”。
深圳以金枪鱼为主的远洋渔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广东省远洋渔业主力军。目前深圳集聚远洋渔业企业18家,在西非和南太地区打造了一批境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船数量占全省总数的72%,远洋渔业产值占全省远洋渔业产值约86%。一支支来自深圳的远洋船队正劈波斩浪,驶向广阔“深蓝”。
深圳紧抓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一契机,引聚中水集团等全球渔业龙头企业落户;以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为牵引,引导全球高端优质水产品聚集;在密克罗尼西亚、老挝等建立渔业基地,探索“前港后园”模式,延伸海外渔业产业链。
一个个具有世界一流的智慧船队、数字渔场、智慧渔港和数字渔业产业园,正在变成现实。
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渔业智能化升级。助渔导航通讯系统、高精度卫星导航仪等投入应用,为远洋捕捞装上“数字眼睛”;智慧渔业物联网系统与智能增氧机、PP养殖设备构建起精细化养殖生态,实现渔业养殖自动化;国际领先的智能仓储冷链物流系统,为水产品加工流通打造“保鲜屏障”。
深圳培育的优良苗种多倍体“沙井蚝”、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1号”“南海2号”等已推广至全国沿海养殖区和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实施“耕海牧渔”工程,高水平建设“深蓝粮仓”。
首批深圳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已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如火如荼铺开,拟打造“陆-港-岛-海”联动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
在“陆”上,规划200亩种苗繁育基地;在“港”域,规划27亩现代渔业智慧港;在“岛”周,在江牡岛周边83公顷海域,投放26组重力式深水网箱,开展近海养殖;在“海”中,红海湾610公顷海域规划建设远海养殖园区。
海洋不是边界,而是接口。在这个接口之上,一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破浪而来。
深圳聚焦一老一小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早上送完孙子去幼儿园,69岁的刘叔九点半准时来到蛇口街道海岸社区长青老龄大学上课。闲时,他还喜欢到离家不远的蛇口文体公园游泳,或者参加海岸社区长者服务站的各类公益活动……刘叔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实,正是深圳“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真实写照。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未来。
深圳这座以“改革”为基因的城市,正用“绣花功夫”破解“一老一小”难题,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有颐养”有温度、“幼有善育”有质感,用民生温度标注改革高度。
重构养老服务格局:让“养老”变成“享老”
在深圳,“养老”不是“被动照顾”,而是“主动享老”。这座曾以“速度”闻名的城市,正用“精度”重构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居家精准服务、社区多元供给、机构专业支撑、医养有机融合”的服务格局,让“养老”真正变成“享老”。
“以前洗澡总怕滑倒,现在浴室装了防滑垫和扶手,连毛巾架都调低了,方便多了!”住在宝安区新安街道的周奶奶,提起家里的适老化改造直竖大拇指。为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深圳加强特困老人关爱探访,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创新家庭照护者培训,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不断优化适老化改造。
大鹏新区岭澳社区80岁胡阿姨独居,有天突然胃部剧痛难忍。她通过智慧康养“一键通”呼叫寻求帮助,大鹏办事处智慧康养客服中心和社区工作人员火速赶到,送老人就医。经诊断,老人患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幸好就医及时,老人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样的智慧场景,在深圳的社区里越来越常见。比如,“龙岗智能安居守护项目”免费为长者安装包含跌倒检测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仪等的安居智能守护“五件套”,对长者居家安全实施7×24小时智能监测,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中午我一个人不想做饭就会到这里来,不仅吃得放心,而且还可以享受长者助餐补贴!”在福田益田社区数字健康食堂,韩阿姨经常过来享受“一餐饭的温度”。完成认证即可“刷脸就餐”,系统同步链入福田区长者助餐补贴系统,实时显示菜品营养成分并自动结算补贴;后厨根据订单大数据动态调整菜谱,既减少浪费又提升满意度。这样的长者饭堂和助餐点,深圳已建成266家,并搭建起“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智慧网络。
目前,深圳正加快推进街道、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中心(站)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养老服务。
“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安心托娃
在深圳,“带娃”曾是年轻父母的“老大难”问题:双职工家庭没人看、托育机构贵且少、祖辈育儿观念旧……如今,随着“15分钟托育服务圈”的铺开,这些难题正被逐一破解。
在南山区沙河街道“幸福邻里”内,60岁的张志良将16个月大的孙子送到托育园,随后上楼参加长青老龄大学课程,中午就在楼下食堂一起吃饭,下午又去隔壁社康看中医,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由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改造的深圳首个嵌入式民生综合体,医康养托四位一体,同时助力解决老年人“照料难”和年轻人“带娃难”,为家门口的养老和托育提供新可能。
“以前找托育园,要么贵得离谱,要么离得远。”小叶夫妻在平湖海吉星市场经营蔬菜店,女儿小叶子今年2岁。“孩子1岁后,店里人来人往,一不留心就看不住了,我们想把女儿送去托育,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直到他们发现真爱幼幼托育园——平湖街道普惠性托育机构,每月托育费只要3000出头,还能“早送晚接”。遇到最忙碌的时候,小叶还会选择早8晚6的周末托,一日托育费200元,“在档口闲下来想孩子了,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孩子在园情况”。
2023年,深圳市成为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重点提出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聚焦社区居民托育服务需求,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供应渠道,多举措推动社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场地有支持,深圳还给予普惠托育机构发放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如今,深圳已实现一个街道至少有一家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
社区已成为深圳托育服务的重要力量。深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家庭发展中心等社区便民设施,大力发展嵌入式托育服务,以满足群众临时托育需求,已建成700余家社区托育服务点。目前,95%的社区已覆盖托育服务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安心托娃。
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进一步加码“幼有善育”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回望,“一老一小”的变迁,正是这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深圳以养老服务为龙头牵引,带动事业产业发展,着力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贯通养老全生命周期链条,把惠民生和扩内需、促产业结合起来,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黄哲介绍,作为“先行先试”,为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探索的“排头兵”,深圳每两年开展一次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因地制宜扩展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智慧养老、康复辅具产业列入“20+8”产业集群的大健康重点细分领域推动发展。
深圳将继续深耕“老有颐养”,以“党建+”智慧养老社区试点建设为切入点,深化基层养老服务工作,打造党建引领智慧养老优质品牌;探索“养老+”工作机制,加强与金融、科技、医疗、建筑、食药等行业合作,推动居家社区供给提档升级;搭建“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等应用场景;引导头部企业布局银发经济,推动产品应用场景创新,提升老年生活幸福体验。
深圳还将进一步加码“幼有善育”,继续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统筹配置0—6岁育幼公共服务资源,落实普惠托育机构补助政策,推动幼儿园提供托幼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点,实现千人口托位数5.9个、托育服务社区全覆盖;推动深圳市智慧托育平台全面上线。
深圳这座永远“敢闯敢试”的城市,将继续改革创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探路。
数说深圳养老托育事业
全市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社区长者服务站188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2025年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100%全覆盖。
近3年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超3万户,实现愿改尽改,改造户数、补贴范围和标准位居全国大中型城市首位。
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有托育服务机构2000余家,托位超10万个。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明日开展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为全面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8月26日下午,“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将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西展厅开展。此次图片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承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协办,将持续展至9月7日,其间无需预约,欢迎市民朋友前往参观打卡。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如椽巨笔,描绘出经济特区的惊世巨变。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
时光为证,奋进不止;实干为笔,华章日新。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协同、融合、一体化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产业金融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此次展览设置三大篇章,包括“沧桑巨变日月新”“砥砺前行45载”“奋发进取新时代”,将通过约150张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发展的精彩图片,生动展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讲好深圳故事和改革开放故事。
时间的镜头书写无言的史诗。让我们走进图片展,追随镜头记录下的一帧帧画面,感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新时代新征程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首往昔,砥砺初心使命,展望未来,共写新的辉煌。
“原来手机语音助手能直接叫车,以后出门再也不用麻烦孩子了,这科技真是方便咱老年人!”在“AI语音魔法屋”体验区,刚解锁智能语音新技能的王阿姨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近日,由光明区民政局主办、光明区老年人协会承办的“智惠夕阳...【详细】
2025年10月16日上午,龙岗区坂田街道宣传部携多家媒体到访元征科技。企业高管元征科技高级副总裁蒋仕文、渠道总监刘菁哲等高层陪同参观。(*注:本次来访媒体有中国商报、晶报、香港商报、深圳卫视第一现场、深圳特区报、深...【详细】
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10月18日,由罗湖区总工会主办的2025年第七届“工会杯”职工乒乓球赛在罗湖体育馆成功举行。本届比赛吸引了罗湖辖区各行各业近百位职工参与,用昂扬姿态展现了新时代罗湖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