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已成为深圳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图景。截至2024年底,深圳公园总数已达1320个,提前实现“千园之城”目标后,正迈向“公园城市”的更高愿景。如何让这些绿色空间超越单纯的休憩功能,承载更多元的场景,真正成为市民的心灵栖息地?近日,在深圳市政协举办的“委员议事厅”活动中,6位市、区政协委员围绕“深圳公园的1000种美妙可能”展开深入探讨,为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千园千面:从“有”到“优”,打造特色化公园体系
“深圳有1300多个公园,能否有1000种不同的姿态?”市政协委员、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汪书福提出“千园千面”的愿景。他认为,未来的公园不应千篇一律,而应各具特色、各美其美,让每个公园都成为独特的生活地标。
市政协委员、华测检测集团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姜华表示认同。她指出,深圳已初步建成涵盖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等在内的多层次体系,下一步应进一步挖掘同类公园的差异化潜力,实现“同中有异、各具风采”。
龙华区政协委员、深圳草图景观设计公司合伙人黄彬凌从市民需求出发,建议在规划阶段就做好统筹,局部突出特色,整体保持平衡。例如,为儿童设置安全游乐区,为老年人提供安静休憩空间,为年轻人打造运动社交场所,实现全龄友好。
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宋岩则提出“时间维度”的差异化思路:通过“错峰共享”机制,提升公园使用效率。例如,白天作为市民休闲空间,傍晚可变身社区运动场,周末则举办文化市集或露天音乐会,让公园“全天候”服务城市生活。
激活“生态+体育+商业”三重潜力
委员们普遍认为,深圳公园蕴含着巨大的综合价值潜力,可成为集生态、体育、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空间。
汪书福建议,依托深圳良好的山海生态资源,打造高端运动IP。例如,在鲲鹏径基础上策划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事,通过现场直播向全国展示深圳的生态之美;在社区公园推广“运动积分”制度,市民参与健身可获得积分,并在周边商户兑换优惠,实现“体育+消费”联动。
宋岩提出将公园打造为“没有围墙的课堂”。他建议建立“公园课堂”机制:市级公园聚焦科研与自然教育,区级公园侧重实践体验,社区公园贴近日常需求。例如,在洪湖公园、彩田公园等设置二维码,市民扫码即可聆听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让公园成为触摸城市记忆的“露天博物馆”。
商业活化反哺公益 探索可持续运营新模式
2025年5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明确,符合条件的公园可开展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对此,委员们建议细化管理机制,实现公益与商业的良性循环。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王富海认为,当前深圳公园已进入“增内容、提品质”的阶段。通过适度商业化运营,公园有望成为创意产业孵化地、创业就业新空间,既能丰富市民生活,又能减轻财政负担,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姜华指出,仅靠免费基础服务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适度引入商业元素势在必行。市政协委员、坪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洁建议借鉴《天文观察环境保护条例》的分区管理思路,将公园划分为三个层级:
公益核心区:保留基础绿地与公益设施,免费开放,保障公共属性;
兼容区:引入轻餐饮、文创小店等低扰动商业,与公益功能并存;
活化区:灵活布局咖啡馆、市集、露营、潮玩等业态,实行特许经营。
她强调,兼容区与活化区的经营收益应反哺公园的维护与公益服务,形成“以园养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语:让公园成为城市的“心灵绿洲”
从“千园之城”到“公园城市”,深圳正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之道。委员们的建议,不仅关乎公园的物理空间改造,更指向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塑——让绿色空间真正成为市民放松身心、交流互动、学习成长、激发创意的“心灵栖息地”。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理念的落地,深圳的公园或将不再只是“绿地”,而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圳样本”。
8月9日清晨,2025年龙岗区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暨酷跑派对在深圳大运中心启幕,深圳人以满满活力迎接即将进入赛前筹备冲刺阶段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此次活动由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龙岗区跑步协会承办,...【详细】
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是深圳与香港的距离抵达深圳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常伴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以来深港两地往来愈加紧密港人来深游玩已成常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今年发布了八条《深圳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详细】
【编者按】6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被置于首位。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记者站推出“新范式访谈录”栏目,对话科学家、企业家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