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发布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技术指引,打造城市生态新典范
- 2025年07月22日来源:中国深圳网
提要:该《指引》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红树林基金会(MCF)历时三年研究编制,以“近自然、可持续、协同提升”为核心原则,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养的全链条提出技术指导,旨在为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提供科学支撑。
在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中,如何为鸟类筑巢、给萤火虫安家?深圳给出了创新答案。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发布《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系统性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标志着深圳在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该《指引》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红树林基金会(MCF)历时三年研究编制,以“近自然、可持续、协同提升”为核心原则,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养的全链条提出技术指导,旨在为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提供科学支撑。
首次定义“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
作为一座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深圳不仅经济活力强劲,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荣获首批国际“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此次《指引》的出台,正是深圳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创新实践。
据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然生态和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孙芳芳介绍,深圳现有公园1320座,构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热点”。然而,传统公园多以美学和休闲功能为主,较少关注生态价值的发挥。此次《指引》首次提出并定义“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即在公园建设与养护过程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因地制宜营造食源地、水源地等栖息环境,识别并管控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科学配置满足不同物种需求的友好设施,并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打造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态空间。
科学营造微栖息地,为城市生物“安家”
《指引》共分四章,涵盖建设流程、建设策略和可持续管理等内容,针对公园的水体、土壤、园路、植物配置、照明、排水等多个方面提出生物多样性友好改造建议。
微栖息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一片灌木丛、一个池塘甚至一段河流,都可能成为野生动物的“生命绿洲”。《指引》特别设置专题,围绕鸟类、两栖动物、昆虫等不同类群的生态需求,提出了微栖息地营造的核心要点与操作指南,并辅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两栖摇篮”、笔架山公园“蕨代风华”萤火虫生境等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进精细化生态管理,应对城市化生态挑战
在可持续管理方面,《指引》围绕植被、水体、土壤的科学养护提出了详细操作要点。同时,针对城市公园常见的光污染、游客干扰、外来物种入侵、流浪动物管理等现实问题,也提供了系统化的应对策略。
例如,在照明管理方面,《指引》建议采用低光污染灯具,减少对夜行性动物的干扰;在游客管理方面,鼓励设置缓冲区、限制人流密度,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扰动。
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多元共治
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是《指引》的一大亮点。在“公民科学”方面,《指引》鼓励市民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交物种观察记录,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在自然教育方面,支持公园开设自然课程、组织志愿队伍,推动“一群人带动一座城”的理念落地。
此外,《指引》还提出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为青少年提供研学课程,引导更多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专家点赞: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深圳样本”
长期从事园林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的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刘德荣表示,《指引》内容系统、条文清晰、操作性强,走在了全国前列。“从为鸟类设计巢箱、为萤火虫营造生境,到为动物设置饮水点并保障水质标准,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城市生态治理理念,为高密度城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深圳样本’。”
未来,深圳将以《指引》为蓝本,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探索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路径,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